高庆武:以德而耕 弦歌不辍
(一)
“回望来时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当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高庆武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幸运。他觉得这种幸运不仅来源于伟大时代所提供的完整的受教育机会,也来源于不同阶段的老师们给予的师者微光。
1993年,高庆武升入初中后,一直担任着班上的数学课代表。当时的数学老师李耀文不仅是教学能手,在指导学生竞赛上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曾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各类数学竞赛奖项。时至今日,高庆武依旧清晰地记得在上晚自习之前李耀伟老师在办公室给他讲解竞赛题型的场景和心情。“当时觉得好难,后来慢慢地也就过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对数学的兴趣也慢慢地建立起来了。”当回想高中阶段时,高庆武难免会因当时紧张的学习节奏而感到几分痛苦,但谈到当时的数学老师杨列敏,还是会惊叹他高超的教学方法,“杨老师的板书有条有序,他能做到写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恰好是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后来考入大学,高庆武一入校就在老师的鼓励下定下了考研的目标,同时也在这一阶段接受了规范、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胸腔共鸣,字正腔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当年作为一个师范类学生的高庆武对自己最朴素的要求,学识技能与师德修养在坚实求学之路上发荣滋长。硕博阶段,高庆武也接续从导师身上感受到了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坚韧与豁达;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谦逊与自省;与人为善、学无止境的仁爱与躬耕,这对一个未来以教育为志业的青年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二)
“初入讲台,每次上课都要写手稿”
早在本科阶段,高庆武就以一种热爱的态度确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目标。2010年是他入职南京审计大学的第一年,当时教的第一门课是大三的应用随机过程,这对一个新老师来说难度不小。上课之前,高庆武会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先写个手稿出来,反复琢磨,课后再重新复盘梳理,特别注重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效果。现在,虽然上课之前很少写手稿,但他对于怎么把一门课程上好、学生培养好已然成竹在胸。
“持续学习,不断捕捉教学科研最新进展”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这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教学指导老师、时任理学院院长的方习年对高庆武的嘱托。在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培训时,高庆武也收到了很多真诚而坦率的指导,例如,“讲课不能浮于表面,要讲到这个知识点最本质的东西。”经年累月的教学训练与实战,无数个日夜的反复精研,高庆武早已站稳讲台,扎根在这片三尺地结出了丰富硕果,2013年以来接续多次获得校省级教学奖项。对他来说,教学是无止境的。如今的他,正在思考在AI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应对,如何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在科研方面,高庆武始终以一种敏锐的目光捕捉着科研最新进展,坚持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金融保险研究与社交媒体舆情研究等方面都展现了出色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
“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学生能够成才”
高庆武会有意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给予学生竞赛、考研辅导等个性化指导,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对于自己带的研究生,他更会给予悉心的指导,当好他们为学、为事、为人的引路人。当谈起学生的时候,高庆武会如数家珍地分享着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作为和担当。这些学生有刚毕业的,也有毕业多年已经在所处行业小有建树的,每当听到学生传来的消息,都会有一种欣喜从他的内心溢出。比起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的种种荣誉和成就,自己的学生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作出应有的成就和贡献更能让他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
“践行教育家精神”
“成为一个教育家,必须是常年累月的鞠躬尽瘁”,高庆武认为在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路上,自己要做的要有很多。比如,在教学上,要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主战场、主阵地的内涵建设;在科研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代同向而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教育学生方面,高庆武坚持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他会告诉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为人要谦和,态度要端正”,这也是其一直以来坚守的为人处世原则,与平时给人儒雅谦逊的印象一般无二。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于细微之处言传身教,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全局出发立德树人,正是高庆武对教育家精神的躬行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