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院的学子们,对于未来一切未知事件的期待与向往。这个夏天,他们有的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理性思辨感悟初心使命;有的投身于传承中华文化,当数学思维遇上红色实践与文化传承,会碰撞出怎样精彩的火花?2025年数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结项答辩,于9月10日在位育楼217拉开了序幕。14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参加答辩,同时2位评委老师莅临答辩现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直击答辩现场,感受数院学子的风采!
一.现场答辩
看第一组同学正在向评委老师展示实践成果,“云锦数字传承先锋队”他们团队的实践主题是数字技术与文化IP融合的非遗传承创新策略研究——以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为例。其所在团队前往南京云锦博物馆,与云锦深度交流,解锁传统技艺与数字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智慧。
目光来到我们第四组同学的答辩现场,该组的实践主题为数据驱动与时空间信息学习视角下的气象预测模型。因为由于每年极端天气频发,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例如暴雨、洪灾以及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等等问题,因此该团队致力于打造模型来预测气象,极大程度上减少损失。
二.评委指导提问
当然,答辩环节不仅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评委老师们也在认真听取各队的答辩陈述后,进行了深度提问和精准点评。
第六组同学的主题是“数智传薪火:打造雨花英烈AI纪念微博物馆”,当答辩的同学谈论到平台搭建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时,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平台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谁。以及平台搭建成功后,会带来哪些具体切实的帮助。
评委老师们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将数学学科特色与红色主题教育、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尝试,赞扬了同学们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也从理论提升、成果转化、宣传推广等方面为每一组的同学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为实践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给予同学们对后续实践的进行莫大的信心和鼓励。
三.总结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及其答辩会,不仅是一次活动的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它的意义远超于一次作业或比赛——不仅是一次卓越的专业实践:打破了“数学只是公式推导”的刻板印象,用数据建模、概率预测等专业工具,去分析社会、服务现实;也是一次强大的能力淬炼:从项目策划、实地调研到报告撰写、现场答辩,团队成员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公开表达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暑期社会实践,是学子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重要契机。它让我们把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协作与应变能力,在实践中明晰青年责任,为未来成长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而此次答辩的举行,更加强了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的交流与学习,旨在扩大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广度和深度,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各位评委老师在答辩结束时也给同学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相信通过此次答辩,同学们能够把实践的收获带到学习生活中,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图文来源: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