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碑上的名字与心中的回响:达州寻根记

发布者:陈硕发布时间:2025-08-07浏览次数:10


数学学院“红色印记”社会实践小分队于七月八日到七月十日参观了达州红军烈士陵园并拍摄园区实景,了解烈士典型事迹,记录“红色记忆”故事。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求解青春意义的探寻团队成员走进达州红军烈士陵园作为数学学院的学生,此行不仅是为缅怀革命先烈,更希望能在他们的生命轨迹中,找到与当代青年、尤其与自身专业追求相呼应的精神坐标。

在献花台放下白菊时,四周安静得只能听见风吹过松针的声音。看着洁白的花瓣,团队成员在那一刻,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牺牲”这个词,背后是先烈们呐喊的声音

烈士英名墙前,密密麻麻的名字一下子撞进眼里。望着那些革命烈士的名字——“王有德”、“李三娃”。有的名字旁边印刻着小小的照片,面容年轻眼神清亮,甚至带着些许稚气。团队成员的目光停在一个标注着“21岁”的名字上,心里不由震惊。二十一岁?同龄的我们有时会在宿舍里抱怨早八、为考试发愁、和朋友计划着暑假去哪他的人生,已经永远定格在了这里。


抬头仰望革命烈士纪念碑。它那么沉默,又那么沉重。这重量,不是石头本身的,是无数条生命压在上面的分量。它无声地立在那里,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似乎是在提醒着团队成员:今天土地能这样安宁,今天的我们能够岁月静好,是因为革命烈士们的负重前行。站在革命烈士碑下,团队成员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第一次“责任”有了深刻的理解

下山时路过了思源池。池水很清,倒映着树和天。“思源”…… 看着这两个字,再看看手里刚买的水,心里掀起波澜。我喝着甘甜的水,吹着清凉的风,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可这水、这风、这读书的机会,是从哪里来的?源头在哪里?不正是墙上的那些名字吗?那个叫“王有德”的年轻人,他倒下的时候,能想到几十年后,会有一个和他同龄的大学生,站在这里,喝着他用生命换来的“源头”之水吗?这种对比,我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和愧疚。我们太容易把拥有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忘记了源头那滚烫的、带着血的温度。

最后团队成员面对整个陵园。一排排墓碑依着山势排列,安静地躺在松柏之间。这不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公园,这是一片用青春和生命铺就的土地。看着那些层叠的墓碑,我忽然明白:他们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他们聚在一起,像一条沉默的河,流过了最黑暗的岁月,最终汇入了我们今天的光明。

离开陵园的时候,我不再仅仅觉得他们“伟大”而遥远。他们是那么真实,那么年轻,和我们一样。他们的选择,让我第一次认真去想:我的二十一岁,该活成什么样子?不是喊什么口号,而是在每一天里,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珍惜;少一点懈怠,多一点努力;对身边的人,多一点善意。

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总在理想条件下建模、求解,追求逻辑的完美和答案的精确。课本上的问题,变量可控,边界清晰,最优解仿佛就在公式的尽头。然而革命的理论,何尝不是那个时代最宏伟的蓝图?但将它从纸面推向现实,需要面对的是课本里无法模拟的残酷:是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巨大变量,是理想在硝烟弥漫的极端不确定性中艰难落地。这其中的差距,不是公式的误差,而是生与死的距离,是无数像“王有德”、“李三娃”这样具体的生命,用难以想象的勇气、牺牲和血肉之躯,硬生生填平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深不见底的鸿沟。这陵园里的静默会一直提醒我:理论的完美终需向现实的复杂低头,而真正的价值与重量,往往蕴藏在将“解”从纸面推向大地的那一步,那一步需要担当,需要勇气,有时,甚至需要非凡的牺牲

这陵园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名字,都像一声低低的提醒:别辜负了,这来之不易的“现在”。珍惜并努力走好每一步,就是对那些用生命填平鸿沟的人们,最深沉的致敬。

文字作者:张思勇

图片作者:李博